党建工作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发布时间:2022-01-30 浏览次数:1065

       2022年1月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文章强调,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面向未来,我们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这些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同时,我们要看到,同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还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规范的苗头和趋势,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而且违反法律法规、对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构成威胁,必须坚决纠正和治理。


  文章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文章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文章指出,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结合我国发展需要和可能,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


力合科创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通产丽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力合企业会公众号

    通产丽星公众号

    力合科创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05062082号 粤ICP备2021027412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上,力合科创再次走在了国内前列。在近期披露的力合科创2023年年报中,力合科创特别提到两只基金——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单看规模,这两只基金加起来1亿元,在力合科创管理的基金中并不起眼。但是,这两只基金成功把早期投资前推到了概念验证、中试阶段,这是一个开创性突破。这两只基金在2021年由力合科创的子公司力合创投,联合汇通金控、南山创投发起设立,由力合科创作为管理人。据了解,两只基金一共投资了20余个前沿创新项目,在产品化、工程化、市场化上不断传出捷报,不少项目现在已经完成后续轮次融资。概念验证、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也是公认难啃的环节。作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下属平台,力合科创自成立起就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力合科创敢于“吃螃蟹”,凭借的正是这个耐心资本20余年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厚经验。6月3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登上了《新闻联播》。央视记者来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详细报道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经验。报道中特别提到的氢致能源,正是力合科创孵化培育的一个项目。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与关键产业的重点需求高效连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效率,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力合科创趟出了一条新路。成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上现在把科技成果转化分解为前后相继的多个环节,第一步是概念验证,然后中试,接下来才是创业孵化、股权投资,最终完成转化落地。虽然近年来中国创投行业强调“投早、投小”,但概念验证和中试依然是难以攻克的薄弱环节。这一阶段的项目往往是技术路线尚不确定,产品远未定型,市场前景难以判断。对于普通VC机构来说,投资风险实在难以把握。但是,这个难题又必须解决,否则整个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就会在源头遇阻。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位于深圳南山区,这里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块高地。开国内先河的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在这里问世,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力合科创董事长贺臻向投中网表示,南山区有以粤海街道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清华、北大、南科大、哈工大、深圳大学等一批高校,有6个诺奖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有60多所,上市公司有200多家,产学研体系可以说相当完整。而要把创新生态进一步夯实,链条最前端的概念验证基金和中试基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早在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联合出台文件支持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其定位是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021年,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正式启动,这是深圳第一个由政府发起的概念验证支持计划。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应运而生。深耕科技成果转化20余年的力合科创出任这两只基金的管理人,可以说是当仁不让。两只基金设立后,在深圳创投市场上备受关注,有一些创业项目甚至慕名而来。2022年6月,基金完成了第一笔投资,投向了来自深圳的植入式脑机接口公司微灵医疗,它目前是国内首个打通植入式脑机接口全栈技术链的企业。接下来,基金又陆续完成了深碳科技、倚宿科技、奥礼生物、吉赛生物、纳科药业、迈特芯等更多项目的投资。目前,两只基金已共计投资了20余个项目。复盘概念验证、中试基金的portfolio,从脑机接口、基因治疗递送技术、高效钌基制氢催化剂、到CCUS碳捕集技术,无不是当前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它们都是来自中科院先进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及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包括三个杰青项目,一个院士项目。在基金的运营效果上,两只基金也表现不俗。贺臻向投中网表示,到现在基金运行两年多时间,无论是项目的存活率、后续融资情况,还是项目从概念验证向产品化、工程化的过渡,都非常良性。基金启动投资不到2年,接近半数的已投项目都拿到了下轮融资,中试基金持股估值增长了32%。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微灵医疗,在2023年一年之内完成了两轮融资,总融资额近亿元,高榕资本、蓝驰创投、鼎晖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等知名机构入局。对于南山区乃至深圳的创投生态而言,这两只基金创造出远比基金规模更大的价值,为整个生态链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种子”项目,也为深圳的科技创新增添了活力。可以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力合科创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探索和验证,证明概念验证、中试基金完全能够在中国跑通,实现多重价值的释放。在此基础上,力合科创也在积极寻求复制成功经验,将概念验证、中试基金在更大范围内推开。25年深耕 要做科技成果投资孵化第一品牌成功跑通概念验证、中试基金,力合科创又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向了一个新的深度。力合科创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创业投资的公司之一。在同期成立的中国本土创投中,力合科创的背景特殊——它背靠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从一开始成立的目的就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贺臻介绍,力合科创成立初期资金有限,但力合科创有的是什么呢?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丰富的科技成果。因此,力合科创只能埋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于是,二十多年下来力合科创走出了一条迥异于传统VC的路径。今天的力合科创最令人称道的是强大的培育、孵化优质科技企业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股权投资。正因为如此,力合科创能够啃下概念验证、中试基金这块科技成果转化的“硬骨头”,也就不令人意外。力合创投总经理汪姜维向投中网表示,对传统VC机构来说,管理概念验证、中试基金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因为这类基金的规模非常小,但投资难度又很大,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算。力合创投之所以能干,是基于力合科创20多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经验和资源积累。比如,概念验证、中试基金面临的第一个难点是项目源。这样早期的项目大部分都存在于高校或科研院所,FA也靠不上。因此,投资团队必须要对这些前沿技术、人才在哪里“门儿清”。在这一点上,力合科创与全国各大顶尖高校、科研院所有20多年做科技成果转化所形成的紧密关系,对前沿科研成果动态的掌握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第二个难点是对项目的判断。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很可能是实打实的“一无所有”,没有产品,没有团队,也没有办公室。汪姜维告诉投中网,一些项目在接触时甚至公司都没有,力合科创还要帮它张罗注册的事情。要敢于对这个阶段的项目出手,要求投资人对技术有很高的敏感度和判断力。作为深耕多年“硬科技”领域投资机构,这也是力合科创的看家本领了。而更重要的,是对早期项目的孵化能力。早期项目什么都缺,作为股东不能只是提供资金,很多时候都要扮演类似“联创”的角色,帮助项目度过早期的“死亡谷”。在概念验证、中试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有的项目股权架构是力合科创帮忙设计的,有的CEO是力合科创帮忙寻找的,还有的第一笔订单是力合科创帮忙对接的,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力合微电子目前已是物联网电力线通信芯片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而在2002年创立之初仍充满挑战,力合科创为其提供了启动资金,并持续助力成果转化及市场开拓,直到其2020年成功上市为止已“陪跑”了18个年头。所谓“耐心资本”,葆有“长期主义”的初心固然重要,像力合科创这样具备“有创新资源,懂前沿科技,会转化成果,可赋能企业,能培育产业”的独特优势更为难得。80%左右的科技成果转化来自高校,科学家、教授是创业主力军,常见团队是一个导师带几个博士。这种情况下,寻找懂公司管理、懂市场的人来补足团队短板,几乎是力合科创在投后赋能当中的家常便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一关是所谓“首台套”,也就是第一个客户从哪里来的问题。如果没有客户愿意尝试,一个创新产品就很难进行迭代、改良,也就无法产业化落地。力合科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大型央国企、产业龙头公司有长期的合作。当一个早期项目进入力合科创孵化体系,力合科创会帮它筛选、对接最合适的客户。部分项目还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双方共同去实现产品的落地。可以说,力合科创20多年来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这个生态当中有人才,有技术,有资本,有产业。比如在金融服务上,力合科创不仅能股权投资,还有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融资租赁,堪称全方位的扶持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放眼全国,很难找到第二家公司像力合科创一样把科技成果转化做到模式化、规模化的高度。力合科创已经是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标杆。很多深圳之外的创业团队,也不远万里地找上门来,希望在力合科创的平台上做转化。力合科创深耕科技创新服务二十余年,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硬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已经具备明显先发优势和强大品牌优势。目前,力合科创已累计孵化服务企业4000多家,投资高科技企业近500家,培育上市企业30多家,完成2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中国科创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贺臻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创新要从创新端向产业端演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仍是长坡厚雪的赛道。在新的中国时代背景下,贺臻表示,力合科创不追求做到多大管理规模、有多少个IPO,而是要做中国科技成果投资孵化的第一生态、第一体系、第一品牌。当然,作为上市公司更要通过做成果转化、做企业孵化、做产业催化,做新质生产力培育,最终形成公司自身的以科创为底色的商业模式和可持续性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