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务

公司业务

Business

赛事活动

力合科创为打造发现先进技术的开放平台,激发社会科技创新潜力,引导社会科技创新趋势,汇聚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宽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渠道,成功承办首届“智创杯”前沿技术挑战赛和首届“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杯”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双创大赛等科创赛事,获得业界广泛好评。


智创杯


首届“智创杯”前沿技术挑战赛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力合科创集团联合承办。大赛旨在打造发现先进技术的开放平台,激发社会科技创新潜力,引导社会科技创新趋势,汇聚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宽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渠道。

大赛是国内首家同时包含科创赛和锦标赛的科技创新类赛事。科创赛通过路演加答辩形式开展,发掘颠覆性创新和突破性成果;锦标赛采取机器人实景竞技的形式开展,寻求优秀系统解决方案。

大赛致力于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赛事品牌,将在全球范围内征集优秀参赛项目,涵盖国内华北、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西南、西北五大赛区和海外欧洲、亚洲两个赛区。大赛将在全球范围内发现一批尖端技术,引导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一批前沿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赛不仅为优胜团队设立丰厚奖励,还将为优秀项目持续提供应用开发、投资孵化、人才培训、创新激励、产业对接等多项增值服务。

宽度900智创杯.jpg



国强杯


首届“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杯”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双创大赛由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主办,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大赛旨在紧密围绕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和创新高地、博智林致力于做全球领先的特种机器人服务商的核心目标,围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发现和培育创新技术、团队、人才,助力主办方成为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集聚高地。

宽度900国强杯.jpg


力合科创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通产丽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力合企业会公众号

    通产丽星公众号

    力合科创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05062082号 粤ICP备2021027412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5月22日至24日,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暨第六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办,深国资旗下公司占据重要展位,展示了多个创新转化成果。力合科创作为深国资系统综合性创新平台,携立谱智造、中科第五纪、迈特芯等AI企业亮相,展示其在AI领域布局成果。本届展会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等指导,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主办,以“智联万物・端启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家企业参展,呈现“技术+产品+场景+生态”全景。在2号馆和4号馆,记者现场看到,现场人流量较大,一些展区显得拥挤,既有众擎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优必选、自变量机器人、摩尔线程等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知名企业,也有华为、TCL、荣耀、创维、大族激光等龙头或头部企业,更有深圳国资旗下的诸多科技公司和投资机构,比如深投控及力合科创、深圳天使母基金、投控东海、深港科创等,从企业规模、多元性来看,在以往都很少见。连华强北多家企业也组团以华强北名义“出场”。作为深国资系统综合性创新平台,力合科创携多家AI公司在2号馆亮相。立谱智造推出“AIMulti-Agent”工业智能体解决方案成为焦点,其自研“九头鸟”混合专家垂类大模型融合工业设计与生产流程,实现从概念草图到3D建模、智能核价、工艺排程的高效协同。据介绍,AI智能核价将周期从3-5天缩至30秒,准确率超95%;CAD建模使设计周期缩短70%,助力制造业智能化。中科第五纪聚焦具身智能工业制造,获力合科创早期支持。其“具身通用大脑”技术通过物理与数据知识混合驱动,解决工业场景复杂任务难题,已获汽车装配、家电组装等行业头部厂商认可。迈特芯深耕具身智能芯片研发,自主创新解决大模型端侧部署难题。研发的端侧大模型芯片支持1B至32B参数规模,采用立方脉动架构等技术,实现低功耗、高处理速度,为AI手机、穿戴设备及机器人提供实时推理算力。该项目由南方科技大学余浩教授带领顶尖人才团队开展。力合科创作为中国较早聚焦硬科技投资的机构,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涵盖人工智能赛道,通过多维度赋能,助力众多硬科技企业突破发展。此次参展项目正是其“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战略实践。未来,力合科创将加强交流合作,挖掘培育更多AI优质项目,以“耐心资本+生态赋能”双引擎推动硬科技产业化,为AI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转载自南方+,记者李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