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把早期投资做到概念验证,力合科创如何打造中国耐心资本?

发布时间:2024-06-17 浏览次数:579 来源:

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上,力合科创再次走在了国内前列。

在近期披露的力合科创2023年年报中,力合科创特别提到两只基金——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单看规模,这两只基金加起来1亿元,在力合科创管理的基金中并不起眼。但是,这两只基金成功把早期投资前推到了概念验证、中试阶段,这是一个开创性突破。

这两只基金在2021年由力合科创的子公司力合创投,联合汇通金控、南山创投发起设立,由力合科创作为管理人。据了解,两只基金一共投资了20余个前沿创新项目,在产品化、工程化、市场化上不断传出捷报,不少项目现在已经完成后续轮次融资。

概念验证、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也是公认难啃的环节。作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下属平台,力合科创自成立起就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力合科创敢于“吃螃蟹”,凭借的正是这个耐心资本20余年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厚经验。

6月3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登上了《新闻联播》。央视记者来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详细报道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经验。报道中特别提到的氢致能源,正是力合科创孵化培育的一个项目。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与关键产业的重点需求高效连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效率,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力合科创趟出了一条新路。

成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上现在把科技成果转化分解为前后相继的多个环节,第一步是概念验证,然后中试,接下来才是创业孵化、股权投资,最终完成转化落地。

虽然近年来中国创投行业强调“投早、投小”,但概念验证和中试依然是难以攻克的薄弱环节。这一阶段的项目往往是技术路线尚不确定,产品远未定型,市场前景难以判断。对于普通VC机构来说,投资风险实在难以把握。但是,这个难题又必须解决,否则整个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就会在源头遇阻。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位于深圳南山区,这里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块高地。开国内先河的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在这里问世,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力合科创董事长贺臻向投中网表示,南山区有以粤海街道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清华、北大、南科大、哈工大、深圳大学等一批高校,有6个诺奖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有60多所,上市公司有200多家,产学研体系可以说相当完整。而要把创新生态进一步夯实,链条最前端的概念验证基金和中试基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早在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联合出台文件支持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其定位是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021年,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正式启动,这是深圳第一个由政府发起的概念验证支持计划。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应运而生。深耕科技成果转化20余年的力合科创出任这两只基金的管理人,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两只基金设立后,在深圳创投市场上备受关注,有一些创业项目甚至慕名而来。2022年6月,基金完成了第一笔投资,投向了来自深圳的植入式脑机接口公司微灵医疗,它目前是国内首个打通植入式脑机接口全栈技术链的企业。接下来,基金又陆续完成了深碳科技、倚宿科技、奥礼生物、吉赛生物、纳科药业、迈特芯等更多项目的投资。目前,两只基金已共计投资了20余个项目。

复盘概念验证、中试基金的portfolio,从脑机接口、基因治疗递送技术、高效钌基制氢催化剂、到CCUS碳捕集技术,无不是当前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它们都是来自中科院先进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及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包括三个杰青项目,一个院士项目。

在基金的运营效果上,两只基金也表现不俗。贺臻向投中网表示,到现在基金运行两年多时间,无论是项目的存活率、后续融资情况,还是项目从概念验证向产品化、工程化的过渡,都非常良性。

基金启动投资不到2年,接近半数的已投项目都拿到了下轮融资,中试基金持股估值增长了32%。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微灵医疗,在2023年一年之内完成了两轮融资,总融资额近亿元,高榕资本、蓝驰创投、鼎晖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等知名机构入局。

对于南山区乃至深圳的创投生态而言,这两只基金创造出远比基金规模更大的价值,为整个生态链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种子”项目,也为深圳的科技创新增添了活力。

可以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力合科创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探索和验证,证明概念验证、中试基金完全能够在中国跑通,实现多重价值的释放。在此基础上,力合科创也在积极寻求复制成功经验,将概念验证、中试基金在更大范围内推开。

25年深耕 要做科技成果投资孵化第一品牌

成功跑通概念验证、中试基金,力合科创又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向了一个新的深度。

力合科创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创业投资的公司之一。在同期成立的中国本土创投中,力合科创的背景特殊——它背靠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从一开始成立的目的就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贺臻介绍,力合科创成立初期资金有限,但力合科创有的是什么呢?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丰富的科技成果。因此,力合科创只能埋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于是,二十多年下来力合科创走出了一条迥异于传统VC的路径。今天的力合科创最令人称道的是强大的培育、孵化优质科技企业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股权投资。

正因为如此,力合科创能够啃下概念验证、中试基金这块科技成果转化的“硬骨头”,也就不令人意外。

力合创投总经理汪姜维向投中网表示,对传统VC机构来说,管理概念验证、中试基金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因为这类基金的规模非常小,但投资难度又很大,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算。力合创投之所以能干,是基于力合科创20多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经验和资源积累。

比如,概念验证、中试基金面临的第一个难点是项目源。这样早期的项目大部分都存在于高校或科研院所,FA也靠不上。因此,投资团队必须要对这些前沿技术、人才在哪里“门儿清”。在这一点上,力合科创与全国各大顶尖高校、科研院所有20多年做科技成果转化所形成的紧密关系,对前沿科研成果动态的掌握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

第二个难点是对项目的判断。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很可能是实打实的“一无所有”,没有产品,没有团队,也没有办公室。汪姜维告诉投中网,一些项目在接触时甚至公司都没有,力合科创还要帮它张罗注册的事情。要敢于对这个阶段的项目出手,要求投资人对技术有很高的敏感度和判断力。作为深耕多年“硬科技”领域投资机构,这也是力合科创的看家本领了。

而更重要的,是对早期项目的孵化能力。早期项目什么都缺,作为股东不能只是提供资金,很多时候都要扮演类似“联创”的角色,帮助项目度过早期的“死亡谷”。在概念验证、中试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有的项目股权架构是力合科创帮忙设计的,有的CEO是力合科创帮忙寻找的,还有的第一笔订单是力合科创帮忙对接的,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力合微电子目前已是物联网电力线通信芯片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而在2002年创立之初仍充满挑战,力合科创为其提供了启动资金,并持续助力成果转化及市场开拓,直到其2020年成功上市为止已“陪跑”了18个年头。所谓“耐心资本”,葆有“长期主义”的初心固然重要,像力合科创这样具备“有创新资源,懂前沿科技,会转化成果,可赋能企业,能培育产业”的独特优势更为难得。

80%左右的科技成果转化来自高校,科学家、教授是创业主力军,常见团队是一个导师带几个博士。这种情况下,寻找懂公司管理、懂市场的人来补足团队短板,几乎是力合科创在投后赋能当中的家常便饭。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一关是所谓“首台套”,也就是第一个客户从哪里来的问题。如果没有客户愿意尝试,一个创新产品就很难进行迭代、改良,也就无法产业化落地。力合科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大型央国企、产业龙头公司有长期的合作。当一个早期项目进入力合科创孵化体系,力合科创会帮它筛选、对接最合适的客户。部分项目还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双方共同去实现产品的落地。

可以说,力合科创20多年来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这个生态当中有人才,有技术,有资本,有产业。比如在金融服务上,力合科创不仅能股权投资,还有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融资租赁,堪称全方位的扶持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

放眼全国,很难找到第二家公司像力合科创一样把科技成果转化做到模式化、规模化的高度。力合科创已经是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标杆。很多深圳之外的创业团队,也不远万里地找上门来,希望在力合科创的平台上做转化。

力合科创深耕科技创新服务二十余年,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硬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已经具备明显先发优势和强大品牌优势。目前,力合科创已累计孵化服务企业4000多家,投资高科技企业近500家,培育上市企业30多家,完成2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中国科创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贺臻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创新要从创新端向产业端演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仍是长坡厚雪的赛道。

在新的中国时代背景下,贺臻表示,力合科创不追求做到多大管理规模、有多少个IPO,而是要做中国科技成果投资孵化的第一生态、第一体系、第一品牌。当然,作为上市公司更要通过做成果转化、做企业孵化、做产业催化,做新质生产力培育,最终形成公司自身的以科创为底色的商业模式和可持续性盈利能力!


力合科创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通产丽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力合企业会公众号

    通产丽星公众号

    力合科创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05062082号 粤ICP备2021027412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7月8日,力合科创集团旗下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丹阳)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暨2021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标志着力合科创集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在丹阳市高新区正式落地。丹阳市市委书记黄春年、市长王成明、市委副书记赵志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忠法、市政协主席沈岳方、常务副市长赵立群、副市长杨文军、副市长谢正宝,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别力子、副总经理薛依东、总经理助理王美华、产业运营中心总经理曾德云,深圳力合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聪等领导以及入园企业代表和战略合作伙伴代表、江苏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总经理张健及其团队出席了本次活动。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别力子在发言中指出,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丹阳)项目是镇江市人民政府、丹阳人民政府、丹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力合科创集团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重点建设的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为主导的集政、产、学、研、资于一体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园区,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创新能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要求。力合科创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累计孵化服务企业310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2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以及200多家明星海归科技项目,其中包括铂岩科技、力合精密等一大批深耕智能制造行业的优质企业。作为力合科创集团在长三角区域重点布局的规划最大的产业创新基地项目,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丹阳)项目的开工标志着力合科创集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在丹阳市高新区落地生根,后期将围绕“建设丹阳市的创新孵化高地与科技企业集聚区”的目标,凝心聚力,攻艰克难,吸引科技人才与项目集聚,打造成为新型制造业与创新产业集聚高地。丹阳市市长王成明在仪式现场发表祝贺致辞。他指出,丹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地处长三角腹地,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中心地区,是沪宁线上的节点城市,更是苏南大地上一座闪耀的“制造名城”,特别是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丹阳结合苏南发展模式在全市范围重点打造“三区三园”,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是丹阳市“三区三园”的重点拼图,更是支撑丹阳高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借助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智能制造、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通过研发、孵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必将为丹阳高新区乃至丹阳的产业转型和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园区产业合作基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合作协议签署、首批入园企业签约仪式和战略合作伙伴授牌仪式。丹阳市高新区、力合科创集团和力合创投公司三方联合签订园区产业基金合作协议;丹阳市高新区和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签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合作协议。深圳泰格运控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昆山优柯汽车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无锡世桦正茂机械有限公司、湖北平安电工集团、无锡骏业自动设备有限公司、无锡大黄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无锡盛格科技有限公司和无锡星辰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分别与江苏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入园协议。入园企业代表深圳泰格运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恺在签约后发表了讲话。随后,江苏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小明、总经理助理练敏为农业银行镇江分行等16家战略合作伙伴授牌。仪式最后,出席的领导和嘉宾为奠基石进行了培土庆贺,宣告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丹阳)正式开工!当天下午,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丹阳)举办了2021年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本次论坛活动以智能制造圆桌论坛和技术项目路演方式举办,活动现场并进行了丹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仪式和园区创新孵化服务体系发布仪式。(2021年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会场)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依东在致辞中指出,举办本次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旨在为丹阳本地企业、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实质的技术交流形式,对接并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协助丹阳本地重点产业及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打通产业创新全过程堵点和难点,降低企业技术投入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并以此为契机为丹阳本地产业与深圳乃至全国的科技研发团队提供一种新的渠道、新的思路。丹阳市副市长杨文军在仪式现场致欢迎辞。他表示,丹阳正朝着“制造名城”的新目标迈进,他相信通过本次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的举办,一定会为丹阳智能制造领域输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技术资源。他希望借此论坛能够增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及力合科创集团与丹阳重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创造合作机会、推动优势互补,促进丹阳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实现“丹阳制造”向“丹阳智造”的飞跃。在圆桌论坛中,由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产业运营中心总经理曾德云主持。原清华大学教授李新秋、深港产学研基地运动控制应用技术实验室主任蒋仕龙、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丁劲锋、天河智造(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胡震山围绕“探讨智能化对制造企业带来的变革与机遇”“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应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探讨企业在工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难题”四大主题,与会专家和企业家们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在技术项目路演中,“国产超高精度坐标测量机及核心部组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工业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及案例应用”、“船舶大气污染智能监管平台”等优质项目依次登台路演交流。专家们认为,当前应充分发挥智能制造新动能、新方向、新功能、新路径、新物种、新格局优势,整合高校、企业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国内高精尖技术团队与丹阳本地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丹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和园区创新孵化服务体系。据悉,为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丹阳高新区邀请杭州数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编制了丹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具体涵盖经济发展指数、创新驱动指数、结构优化指数、开放水平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五大模块。2020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报收107.12,较上年同期提高7.03个百分点,运行态势良好。(指数发布仪式)园区创新孵化服务体系方面,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根据丹阳产业发展需要及园区发展定位,将围绕入园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建设以政务服务、人才服务、科技中介、投融资、产学研对接等为主要内容的孵化服务体系,同时借助地方政府扶持政策,整合科研院所、行业龙头等专业化、产业化资源,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总经理张健发布创新孵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