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力合科创孵化企业芯邦科技:专精特新“小巨人”,明年拟申报科创板

发布时间:2021-09-01 浏览次数:1623 来源:南方网

       近日,国家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在深圳169家专精特新企业中,像芯邦这样2000年后成立的 “00后”企业占比近半,但像芯邦这样专注于芯片设计近20年、经历过低谷但坚持创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却为数不多。


       从创业四年就为全球约三成U盘提供闪存控制芯片,到2008年只有40多名员工时年收入就高达2亿元、纯利约6000万元,成为2009年创业板开板前最热门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再到经历一脚踏空、人员流失、停滞不前的阶段,近几年来,蛰伏后的芯邦产品线逐步丰富。


      “芯片设计行业的特点是出DEMO(演示)容易,胜出并且量产难,跑完百米容易,拿百米冠军难。”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龙近日接受南方+专访时表示,经过多年耕耘,今年芯邦最大的收入来源已从以往的移动存储控制芯片转变为大家电行业,客户包括美的、华帝、老板电器、西门子、飞利浦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预计2021年营收将翻番,规划2022年申报科创板。


3.jpg

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龙


      芯邦科技的主要投资方、深圳市力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汪姜维告诉南方+,芯邦是力合科创在“硬科技”方向投资的多个半导体项目之一,特别之处在于它经历过辉煌与坎坷,团队经过市场历练,2020年准备投资芯邦时,发现其芯片产品结构非常合理,移动存储控制芯片基本盘稳固,智能家电芯片短期内增长可期,UWB(超宽带)芯片也在规划中,也让力合科创非常看好。他认为,芯邦正处于 “二次创新”、再次腾飞的阶段,前景可期。


      “目前芯片产业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业发展动力、支持力度空前高涨,这是外部压力变成内部动力的结果。”有二十多年芯片设计经验的张华龙告诉南方+,芯片“卡脖子”主要是“卡”在芯片制造设备及材料,而不是芯片设计,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巨大,资金投入大,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布局,已在大大地提速,假以时日一定可以解决“卡脖子”问题。


四年成U盘控制芯片全球最大供应商,人均产值一度近500万


      2000年,38岁的张华龙考虑从美国回国创业。他成长于江苏,求学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后在美国留学并在国外工作多年,曾在美国主持设计过世界一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芯片被广泛应用于思科、IBM等跨国公司的产品。


       这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也为这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吸引了众多的外资和行业外资本。


       在考察北京、上海、深圳后,张华龙2003年2月创办深圳市芯邦微电子有限公司,团队成员多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以及国内外著名芯片设计公司设计与管理的经验。


       为何选择几个城市中最不熟悉的深圳?张华龙说:“我在深圳参加了2001年、2002年高交会,跟客户一聊发现大家对芯片需求这么大,再加上我们之前在行业中的多年积累,我相信做芯片公司一定能发展壮大。对芯片设计产业来讲,深圳最大的优势是贴近市场,客户大部分都在珠三角。”


       公司取名芯邦,寓意“以芯兴邦”。2003年,正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爆发”的一年,外资半导体领军企业纷纷在大陆建厂。当年11月,源于中兴通讯IC设计部的中兴微电子成立,次年,前身是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海思半导体成立。


       张华龙的创业可谓一帆风顺:2004年,芯邦的第一颗U盘控制芯片投产;2005年,芯邦实现盈利,联想、英特尔入资;2007年,芯邦的U盘主控芯片累计销售量突破1亿片,成为U盘控制芯片全球主流供应商。


       让张华龙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芯邦只有40多名员工和7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年收入却高达2亿、纯利约6000万,近500万元的人均产值让芯邦成为 “明星企业”,成为创业板开板前热门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


       然而,由于芯邦在现金流充裕时采取了相对冒进的策略,对新项目投入过大,却对老产品维护不足,再加上金融危机等多种原因收入下滑,最终无缘创业板,主动撤回申请。


       张华龙并不讳言芯邦发展史上的这段“至暗时刻”。他坦言,2009年,芯邦的发展没有上一个台阶,反而一脚踏空摔了个大跟头,公司人员流失,加上产品比较单一,虽然还能保持盈利,但公司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


       回顾过往,他总结道:“芯邦发展这十几年有起有落,但一直保持盈利,常年分红,现金一直比较充裕,这在芯片设计行业实属不易。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产品线不能太单一,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在相关领域提早布局。”


替代智能家电进口芯片,规划好“碗里的”“锅里的” “田里的”


      2011年,“摔了个大跟头”的芯邦再次跑起来,在研发移动存储控制芯片之外,尝试进入智能家电控制芯片市场。


       芯邦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周立环记得,2012年,在佛山市顺德区的一个家电芯片展会上,一个知名品牌家电代工厂的相关负责人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找到芯邦展位,其采购的美国头部厂商芯片因抗微波辐射干扰的能力不足,正在紧急寻找替代产品,没想到以移动存储控制芯片为主的芯邦也做家电芯片,测试后发现抗微波能力达到刻度表满格,多项指标都符合标准。就这样,芯邦从大品牌切入了大家电行业。


       进入2013年,芯邦的智能家电控制芯片产品“电容式全功能触控按键芯片”已与国内外多家一线家电品牌如老板电器、美的、瑞德智能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


      长跑十年后,今年芯邦最大的收入来源从以往的移动存储控制芯片转变为大家电行业,客户包括美的、TCL、长虹美菱、创维、澳柯玛、西门子、小米、老板电器、华帝、苏泊尔、九阳、科沃斯、奥普等国内外品牌。


      目前,中国大部分家电芯片仍主要依赖进口。张华龙说:“大家电行业的国外芯片占比很高,过去大家电用国产芯片的动力不足,但现在家电厂商为了供货安全保障,用国产芯片替代国外芯片成了刚性需求,这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我们已经成功在主要的品牌家电客户实现量产。”


       针对不同的家电应用,芯邦已有十多款芯片进入量产阶段,广泛应用于冰箱、洗衣机、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烤箱、浴霸、除尘器、净化器、电饭煲、风扇、加湿器等三十多类家电产品中。


       张华龙表示,由于芯片产能有限,现在芯邦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产能需求,但采取“雨露均沾”的策略,同时公司也没有因产能紧张而刻意涨价,只是根据上游供应商涨价而适当地调整价格,希望涨价潮退去后,目前的客户能成为未来的长期合作伙伴。


       吸收过去产品线太单一的教训,芯邦布局了多款芯片,2020年开始量产的指纹识别处理芯片以零待机功耗、超小体积、超低成本为特点,已在一些企业小批量试用, 可应用在变频家电、电动机、汽车动力等产业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可提供高精度定位等能力的UWB(超宽带)产品应用也在规划中。


      用张华龙的话说,“碗里的”“锅里的” “田里的”都规划好,确保公司能够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成本创新能力“两手抓”


       在芯邦的芯片测试室中,若干台机械臂快速而有序地劳作,将封装好的小颗粒芯片一一放到IC测试座上检测,并将检测合格的芯片与不良芯片分类整齐摆放。


       这些检测设备由芯邦团队自主完成软件、硬件部分,机械部分则由深圳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完成,成本只有数万元,但大大提高了效率。


2.jpg

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作为一家芯片设计企业,芯邦目前只有80多位员工,其中约80%是研发人员。芯邦为何要自研测试软件硬件、自己测试芯片?


       张华龙告诉记者,一是可以自主控制测试产能、满足客户的紧急需求,二是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每颗芯片的检测成本只有外包测试成本的几分之一。


       作为上世纪80年代被中科院公派到美国读工程管理硕士的“60后”,张华龙在美国、新加坡学习、工作十几年,创业后尤为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本创新能力“两手抓”。


       技术创新能力不必多说,芯片研制和设计属于绝对的技术优先的创新产业,张华龙要求芯邦的每个芯片系列都要有独特的创新点,对于市场的痛点要有独特的创新与解决方案:比如用于U盘的闪存控制芯片要解决Flash更新快等问题,用在家电中的触控按键芯片要有超强的抗干扰能力,用在指纹锁等产品中的指纹处理芯片要实现零待机功耗、超小体积。


       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产品要一直保持成本优势,在相同工艺、性能的情况下,芯片面积做到最小,成本更低,这样才能与那些被称为“成本杀手”的一些同行竞争。


      “客户凭什么要用一个后来者的芯片?”张华龙说,形成批量投产是芯片设计的硬道理,芯邦开发的产品最后都能进入量产,是市场对芯邦芯片创新能力的最好印证。



来源:南方网

作者:马芳;鲁力


力合科创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通产丽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力合企业会公众号

    通产丽星公众号

    力合科创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05062082号 粤ICP备2021027412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8月25日上午,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下称“佛职院”)校长、教授袁毅桦,社会服务与科研处副处长、教授、广东省政协委员刘建萍,电子信息学院光伏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博士后段春艳,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后周峰,电子信息学院光伏工程系讲师、博士胡昌吉,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博士张炜等一行到力合佛山科技园考察调研。双方召开座谈会,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教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科技园展厅,佛山力合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屈东为考察组一行人介绍了科技园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园区的区位优势,发展历程、发展成效等,考察组充分肯定了科技园的发展成果。力合佛山科技园地处佛山高新区核心区,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佛山精心打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园区,力合科创集团在佛山建立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园在佛山建立起与本地产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构建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跨境加速+产业园”全链条孵化服务载体。聚集了一批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众多创新平台(科研院所),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在座谈会上,力合佛山科技园运营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科技园的发展背景、载体建设、科技投资、市校合作等情况。2016年12月,清华大学与佛山共同签署《佛山市人民政府 清华大学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力合佛山科技园是市校合作实施的承接与服务平台。2018年,清华大学校内首个校地合作研究院——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正式成立,校地双方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能源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在科技园助力下,通过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持续开展“佛山企业走进清华”、“清华专家教授佛山行”等品牌活动,构建起佛山企业与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今年10月18-21日,第五届佛山企业“走进清华”活动将在清华大学举行,目前正在火热报名中。       袁毅桦表示,力合佛山科技园发展成效显著,有效聚集了一大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平台,推动了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此次考察活动旨在学习考察力合佛山科技园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希望双方加强和创新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交流。她介绍,佛职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现为广东省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与地方政府、学院、工业园区、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搭建政校企行合作平台,形成了“双元培养、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佛山力合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屈东表示,佛职院立足于佛山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众多贴合佛山产业发展的专业,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他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对接,通过探索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加强高校成果转化等方式进一步创新合作。